正在阅读:对话:粤港两地4位耳机卖场负责人对话:粤港两地4位耳机卖场负责人

2014-03-22 16:00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JM 责任编辑:yanyuchen
1前言:为何要做这次采访?回顶部

  【PConline 外设频道】众所周知,现在全球的PC出货量一直有下降的趋势,在7、8年前如火如荼的电脑城卖场,如今也开始出现了萧条的景象。不可否认的是,B2C为实体商铺带来了许多冲击,尤其是以DIY配件为主的商铺。但是,有一种商铺不但没有受大环境影响,还逆市成长,逐渐扩张发展。这就是——发烧耳机店。

  以笔者所在的城市羊城广州为例,在十年前的岗顶卖场,专门做针对音乐爱好者的耳机产品的,全广州大概只有2家。而现在,则已经至少发展到了5家以上。也因为这些商家,本土发烧友有了可以最快了解试听新产品的方便途径,而且这些商家也在不断地成长发展,甚至不夸张地说,笔者现在去卖场,很多时候就是专门去这些耳机专卖店去试听新产品而已。

编辑暴走香港耳机卖场
去年笔者曾经就专门探访过一次香港耳机店铺

  但另一方面,笔者曾经在过去几年多次来往香港时,发现当地的耳机店铺在许多方面都要比广州的要做得好。无论是产品数量、环境、装修、服务等等。于是便有了这次整个专题的想法——对两地耳机店铺进行一个比较,通过对比来增加双方的了解,并且希望能给大陆本土的耳机店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本次专访,笔者挑选了广州和香港各两家知名的耳机店铺。分别是广州的禾讯和智通,以及香港的亦轩和DMA。皆因这四家店铺,如果是本土发烧友的话,几乎是没有不知其名,这某程度也避免了所谓打广告的指责。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换一个商家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从对话当中我们能看得出,

2亦轩Mingo:我只在乎有多少信息是被传播出去回顶部

亦轩Mingo:我更在乎有多少信息被传播出去

 

亦轩

  如果有上过亦轩的朋友都会发现,无论是文章、PM还是其他类型的文字内容上,Mingo都会加上自己的署名。而且事实上在交谈的时候,Mingo也和在网络上表现的一样,是一个讲话非常温和,理性的人。

创办论坛起源于听力衰退

mingo

  亦轩或许是最早被大陆发烧友所熟知的香港耳机店铺,但其实最早亦轩本身就是一个香港本地的耳机爱好者聚集的论坛,Mingo也说亦轩是香港最早的专注耳机的讨论区。谈到为何要去创立亦轩的时候,Mingo特意从耳朵拿出一颗助听器给笔者看。原来Mingo最早也是玩HIFI音箱出身,“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听的效果不好,那我想会不会是我自己那套HIFI音箱太差呢,就换喇叭,换线,换脚钉,一切都换了,但效果都不好。”。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在朋友处听到了一款很便宜的头戴式耳机,却发现了以前在音箱中从未听到过的细节。

  “好开心,因为之前那段时间在喇叭听不到的细节,在一个很便宜的耳机里我全部听到了”。

  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得知Mingo的耳朵听力已经开始衰退,并没哟很明确的原因,只是这种现象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有时候会提早而已。之后大家相信已经猜到一二,Mingo开始搜集各种耳机的资料,包括上国内的耳机大家坛和国外的Head-Fi,同时发现香港本土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耳机讨论区。“我不想耳机就像一个附属品,附属在一个论坛里面的一块主题里,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耳机,而香港又没有人去创立?”于是在2003年的12月31日,亦轩论坛正式诞生了。

  而在那时候,其实香港的市场与大陆也是一样,许多高端耳机在本地市场是没有提供试听的。于是Mingo也开始组织一些分享会,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在旺角一些体育馆的互动室举行,参加人数也有几十人之多,有时候甚至要限制人数参加。其中有代理商带着产品参加,也有一些网友在国外购买了一些香港没有代理的产品来分享。但是当参与人数逐渐增加,便有网友觉得每隔两个月举办一次,但是有时候有事无法参加还是不够方便。更建议Mingo是否能找一个地方能做一个长期的分享试听。

亦轩

  到了2005年,Mingo在旺角一个只有150呎的地方就开设了第一家亦轩耳机俱乐部的,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两个摆满了耳机的柜。但是开了三个月就已经爆满。于是便搬去了一个300呎的新地方,隔了一年又搬到700呎,一年后再一次搬到一千呎。“可以说亦轩的楼上铺已经搬了有5次了,算上下个月的搬迁就总共六次。最新的地方会有2500呎。另外我们在旺角和湾仔的电脑城卖场中也有铺面,专门售卖比较精品的产品。”

对于现在的耳机市场,虽然Mingo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新产品,但是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得依然比较清楚,“现在的耳机价格跟声音已经不是成正比了,很多时候包装一下,弄一个限量版,价格就可以上去。”

保持初心,坚持分享的原则

  从个人兴趣,一直发展到商业运营。这其实是非常顺水推舟的事情,这种事在国内其实并不少见。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会担心,在商业运营的过程中,是否会被商业化所污染,失去了其独立性。这一点,相信国内网友是切身体会。

  “有好多人都质疑我,说我经常说要分享耳机,但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商业的店铺了,这已经跟你初衷是一个非常大的对立。但我觉得其实并不存在对立,只是你如何去运营店铺让店铺更加成熟,这才是最重要的。很简单的就是,如果你在我们讨论区里,理论上是分开两部 分,上面一部分是亦轩俱乐部发布消息的专区,给员工贴一些新的消息上去,会员不会在里面讨论的,而下面的一些耳机专区就纯粹是会员发问讨论的,但是完全不能涉及商业的事情,就算我们管理者也不能在里面发布消息。我认为我清楚地将商业和分享分清了”。“在早期亦轩还比较开放,我们允许会员贴出一些耳机店铺的名字和价钱等信息,但是后来发现有人利用这种模式来做生意,这也会容易误导了一些新晋会员对耳机的判断。虽然有一些想自由分享的人会认为这是为了保护亦轩自己,但我也无法控制他们去这么想。实际上现在网上资源如此丰富,我也不能做到限制其他人就能做到保护自己,至少在香港是不可能的。”Mingo对此回应道。

  对于这点谈到最后,对于这么多年来,Mingo所坚持的依然是分享耳机的信息,他并不重视论坛浏览人数的多少,他只重视产品的信息是否有传播出来,有多少人是在论坛内是真正地在分享。他也提到,论坛内部有一些资深会员,去到别的论坛,讨论话题的性质已经与分享是有出入了。“我也相信永远会有一批新的热爱音乐热爱耳机的用户,亦轩的存在价值也在此。”

大陆能模仿香港楼上铺吗?需要许多前期准备

亦轩

亦轩

  在香港,楼上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皆因香港地少人多,而Mingo也大胆地说亦轩是香港第一个做耳机楼上铺的。而对于大陆耳机店来说,他认为如果要实行楼上铺的形式,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功夫是非常多的。首先是需要累积一群固定的对楼上铺有需求的消费者;而且楼上铺对于经营的行业也是有要求的。“这些人不赶时间,而且你不能赶着顾客,这样顾客不舒服,要很自然舒服地在店铺里慢慢试产品,才能做楼上铺,例如咖啡厅”。同时选址也很重要,在旺角,人流较多,楼旁招牌比较多,这样才能更容易吸引到潜在的顾客。

  香港地少人多,近年来租金的压力更是不断地水涨船高。Mingo也坦言租金涨幅非常高,因为现在的香港,租金占一个公司的运营开支的60%以上。“星际城市的铺面,去年12月加了70%的租金。而楼上铺,理论上不会加太多,也加了80%”。看出笔者的疑惑后,Mingo继续解释:“旺角人流大,许多人都在这栋大楼开楼上铺,而只要有一家的生意好,就可以带网旺了整栋楼的营业额,所以租金也是同等地全部都要提高。”

亦轩

  自从自由行开放之后,来香港观光的大陆游客是逐年增多,同时也有很多人是以专门购物为目的来到香港旺角。同样地,也开始有人专门走上亦轩购买耳机。“大陆来的客人人数会有增加,而且大多都是朋友之间相互介绍,并不是靠国内的论坛宣传。另外,比较奇怪的是日本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人、德国美国的顾客都有。”

两地消费文化区别

  在香港,在马路上和交通工具中,如果你留意的话,经常会发现一些打扮入时的年轻人,耳朵戴着的是一些声音素质较高的发烧耳塞。相比之下,在国内这样的人是非常少见的。对于这个现象Mingo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释“其实为什么欧洲的HIFI音响那么出名呢?当设计喇叭的人从小到大都浸淫在音乐艺术中,他对音乐的要求跟普通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消费群体也一样,一个群体如果对音乐的理解和知识没有一定基础,就去追求音质的话,这个市场是无法成熟地去接纳那么多耳机的。举个例子如果不是国内论坛有提到ER4,有多少人会买这么丑陋的耳机呢?” 

   现在谈起去香港的旅客,很多人的反应或许是进去广东道LV专卖店,然后跟店员说‘这些我都要了’的形象。同样地,买耳机其实也一样。“会有一些大陆的朋友进来,直接问我哪只耳机最贵,就买了。他们买耳机更主要是其价值因素而不是其音质。虽然香港顾客也会有这种情况,但亦轩在香港就是要提出不要因为价格而去买耳机,必须要对音乐有理解才去买。当你对音乐的要求高了,对音质的要求也提高了,才值得去买贵价的耳机。而现在香港的消费者也开始从“买最贵”到“买适合自己“的方向改变。”

  而在大陆为什么容易出现分享内容和商业化信息的界限不断地模糊的问题?Mingo认为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大陆“地方太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很方便地在当地找到专门的耳机店试听产品,获取资讯不够方便这也给枪稿提供了天然的发展空间,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试听到新耳机。但是香港的情况却会有一点不一样,虽然枪稿的问题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正正因为香港地方太小了。“在香港任何一个地方,坐车来旺角最多也就一个小时。如果别人介绍一个耳塞不错,他可以随时去试听再来判断。”于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网上才能得到产品的评价,他们只需要花一点时间,便能亲自试听到最新的产品。

3DMA店长Eddy:DMA看准了CAS趋势回顶部

DMA店长Eddy:DMA看准了CAS趋势

  进去DMA走一圈,会发现他们售卖的产品形式比较繁多,除了传统的耳机耳放之外,还有涉及有源监听音箱这类统称为CAS(国内称为PC-HIFI)产品。这一点无论是香港和大陆都比较少见的。而实际上DMA的历程也只有5年,相对来说并不算很久远。但也因为年轻,他们在香港的市场中能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鲜的体验。

dma

  在采访开始前,店长eddy也很自豪地为笔者展示了DMA新店的“耳机展示墙”,所有试听耳机放在展示架上,并以并排的形式放满了整个墙壁,而且展示的产品非常丰富,既有不到千元的入门耳机也有万元的顶级旗舰。“全香港就只有我们这么做”

新潮装修加咨询服务

  PConline:“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DMA吧?”

  DMA:“DMA一直都是卖个人音响(Personal Audio)产品的,最早也是主攻耳机,之后老板看准了CAS的潮流,而现在大家也看到了,24/96的音频已经非常普及了,我们很早也开始和HIFI-TRACK这个专门提供24bit音频付费下载的网站合作。第一间总店从星际开始,慢慢地去到其他分店,现在暂时已经有四间分店了。”

dma
DMA店长Eddy

  PConline:“对于DMA,其实我第一次逛星际城市时就已经留意到了,因为你们店铺的装修完全不像是应该出现在数码卖场的形式,更多的像百货商场或者酒店的专柜展示。可以说从这一方面上,DMA从一开始就能抓住了许多顾客的眼球。”

  DMA:“因为我们有专门的设计师去负责,其实最早以专业卖耳机的店铺也不多,我们就想可不可以新潮一点,产品也广泛一点。能够满足不同的顾客需要。我们选了紫色为主,首先是容易辨认,同时也新潮一点,我们那时也是希望人们能认住我们。毕竟形象也是很重要,我们就想让人知道我们是买正货的,也不是一买一卖那么简单。而现在这个楼上铺,整个过程也花了半年时间。而来到DMA试听,可以和店员聊天,不一定要买,这里买的耳机在其他地方也会有,那为什么还要在DMA买?其实就是要提供一个服务。大家向朋友一样分享一下。”

DMA
无论发烧还是潮流耳机都有兼顾

面临租金问题

  PConline:“现在铺租的压力会不会很大呢?”

  DMA:“租金压力是肯定高的,现在每年涨幅至少也有20-30%,相信你留意香港新闻也会知道,现在香港的楼价是贵得很离谱的,就算是大财团,也会收回一些分店和不做地铺。”

  PConline:“那选择做楼上铺的原因?”

  DMA:“现在这里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空间,尤其是试听6寸的喇叭,因为在卖场的话,是不适合试听的喇叭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试听耳机的时候旁边有人听喇叭,这样试听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们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喇叭系统试听。

dma
专门的CAS系统试听

PC-HIFI更适合香港人

  PConline:“我留意到很少会有店铺是既卖耳机又卖音箱的,为什么DMA会这么做?另外你们出售的都是有源的监听音箱,以后会不会加入以下无源音箱呢?”

  DMA:“因为DMA一开始就不是定位成一个专卖耳机的店铺,只要是与音乐有关的周边产品我们都会做,CAS系统相比传统HIFI的会更加地节省空间,同时也更省钱。而且我们卖的都是有源监听喇叭,最主要的还是方便,既方便我们展示提供试听,也方便用户在家里节省了功放的空间。我们暂时也没有计划做无源喇叭的销售,因为无源喇叭的可改变因素太多,例如功放和音箱的搭配。” 

dma
DMA自行印制的CAS知识介绍

  PConline:“CAS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

  DMA“大约是五年前,最早DMA开业时,也并没有多少人知道CAS是什么,而我们也开始做一些教育和分享的工作,例如线下分享会,或者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等,我们也很早就和HIFI-TRACK网站合作,这是一个中文的售卖24/96规格的网站,”

  PConline:“香港人对CAS的接受程度高吗?国内反而普及相当慢”

  DMA:“最近2-3年是非常快的,这个你从厂商的产品线就知道了,例如索尼的Hi-Res Audio。现在即便24/96规格也不够了,很多人开始追求24/192甚至更高端的设备。就好像现在最贵的播放器都要两万多,但是也已经卖到断货了。”

大陆顾客也会专门上门

  PConline:“现在大陆旅客增加了那么多,会有大陆顾客专门来DMA试听产品吗?”

  DMA:“来这里的大陆顾客会多了,我们也跟这些顾客有交流过,为什么大陆也有的品牌还要来到这边买,他们的答复是对香港的产品比较有信心,同时这里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以试听,可以有一个即时的比较,也有工作人员来交流。这样会比在网上盲目追求评论更好。”

DMA
配件丰富 且都是大牌

  PConline:“现在旺角的耳机店已经比较多了,你们是否会担心市场会出现饱和的问题?”

  DMA:“其实能接受贵价耳机的人会越来越多,就像学生群体一样,总有新的消费者出现,我们暂时也不担心耳机市场会有饱和的问题。”

  PConline:“有没有一些耳机是特别热卖的?”  

  DMA:“其实与大陆市场差不多,一些大热门产品都会卖的特别号,例如HIFIMAN、AK240、或者舒尔的新846耳机一出都会有很多人马上来购买。

DMA
格局布置都是经过设计的

  PConline:“大陆很多店铺都认为香港的耳机店非常值得他们学习,你觉得这是否有一些提供给他们的建议?”

  DMA:“大陆的店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他们会很深化一件事,例如他们会提供一些周边的服务,例如改线,换插头等等,这样非常受发烧友的欢迎。而我们这里发烧友也有,但是普通的学生群体也多,我们也会经常跟他们交流,这一点比较重要,始终我们店员对耳机都比较熟悉,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分享给客人。”

4禾讯陶子:十年馆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回顶部

禾讯陶子:十年馆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禾讯

    相信广州的耳机发烧友对禾讯已经很熟悉了,那笔者也不想说太多废话。现在禾讯主要的产品是头戴耳机为主,但实际上最早期,禾讯是靠卖MP3播放器,辅以耳塞产品这样的形式经营的。如果你对市场了解够多的话,当时市场就有一款MP3品牌叫做禾信(粤语中,信和讯同音)就是禾讯找工厂OEM的产品。“我们当时卖MP3,还送客户一条森海的MX300耳塞,客户还不要。(为什么?)因为当时耳机市场还是是一片空白,客户对耳机没有需求。”

  在广州,大部分跟音响相关的产品最早是集中在了老城区的海印广场附近一带,而当时禾讯选择在了岗顶的太平洋开店,原因却也比较简单:就是觉得耳机在电脑城比较合适。

禾讯

  “当时觉得耳机市场一片空白,就去找了锦艺谈。我们从播放器开始转型,然后转型到耳机,也一直做到森海的代理到2005年。当时我们就是买了一台CD机和耳放专门给顾客试听对比,然后国内的其他商家也开始模仿这种模式了。”

  虽然市场前景好,营业额也不断增加,但谈到租金的问题,陶子仍然表示一年比一年压力大。“现在每年租金都是每年8%-10%上涨,现在网络的冲击也大,加上以前我们只有一个铺面,现在算是租了两个铺面。”

  实际上,禾讯在07年也开始了淘宝业务,“我们网店跟实体店的营业额也是一半一半,最早我们只是尝试性地在淘宝出售一些线材服务,后来因为比较繁琐,针对客户要求也比较多,加上现在专门做耳机的比较多,我们现在也专注回了耳机。”

禾讯

  “最早都是男孩子来买耳机比较多,05年的时候,女孩子来买耳机的很少,当时有一个女孩子来买了一条“大四”(E4C)印象特别深刻,而现在女性的烧友就多了,也有很多女孩子自己过来买,有女孩子过来买DT880,买SE535的也多了。而年龄层的话,则是要看价格来分吧,学生群体还是买一些比较入门级别的产品比较多。以我们卖场的店面来说,应该说学生占多数,成年人占少数。”

  “我们以价格作区分,5000元以下的比较小型的产品就在卖场店面,而比较大型的高端产品就放在十年馆。”

十年店曾被许多业内人士不看好

oìѶ

  “开十年馆的初衷是为了在广州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开十年馆之前我特意去了一趟香港,香港他们的装修设计风格,他们可以在一个很小的空间放下很多的东西,他们管理和格局都非常值得学习。而且那些服务理念和态度都不同。也有很多客户跟我们提到门市店太嘈,所以就有考虑再开一间分店,但当时接触过的同行都不看好,在一片质疑声中十年馆开业了。”

  但是显然,广州,乃至大陆大部分人都没有养成逛楼上铺的文化。“顾客还不习惯楼上铺,有过客户走到十年馆楼下发现不是地铺就不上去了。”。

      而现在,十年馆已经算是一个大陆楼上铺成功的例子。虽然陶子客气地说“还是多谢大家的支持”,但实际上就像之前在专访Mingo时所提到的,楼上铺的成功,关键是拥培养了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而作为一个拥有十几年销售经验的商铺而言,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

高端产品会更好卖

  现在的耳机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可以相比较的,十年前一款头戴的旗舰只要两千元,现在早已过万。面对这种现象,陶子自然有作为商家特有的角度来观察。“高价位的产品慢慢会变得好卖,举个例子就是K3003,你看嘛,K3003拉开了跟所有耳机的价格,这是一个很成功的高端产品出现,因为大家有这个需要,它看到这个市场,包括一些定制类的产品也是。毕竟能让人在户外体验到更接近大耳机的效果。”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高了,自然而然会有这方面的享受需要。包括很多人本身也有玩HIFI音响,他们家里也会有一两幅高端耳机,会将音响和耳机很好地连接在了一起。例如喜欢箱子的声场的会买HD800,喜欢监听人声会买T1。目前价位段越来越高,整个耳机行业的声音也在改变。”

5智通老黄:想给顾客一个随意放松的感觉回顶部

智通老黄:想给顾客一个随意放松的感觉

智通

  事实上,前面采访的禾讯,以及这里采访智通这两家耳机专卖店,都是广州最知名的耳机店铺,广州甚至广东的发烧友都会经常来到这两家店铺去试听。而其中智通的创始人——大家也爱称为“老黄”或者“黄Boss”。更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板。

  在聊到智通创始之初,才知道原来智通最早在2001年就有了,而且智通差不多是每年就要搬一次店面。“我几乎每年都搬一次,从最早在太平洋二期,后来去了海正电脑城,有一段时间没有实体店,只做网店,那时候还叫易趣,再后来2005年就去了百脑汇。再然后因为卖场需要整改,就调去了二楼。后来觉得地方不够,又搬去了写字楼,但是因为大雨水灾,就准备再回到百脑汇二楼,之前一直没找到店铺所以还是现在南方呆着。”

智通

  频繁的搬迁,也见证了智通店面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租金上看得出“05年的时候租金是六千多,现在是两万。我的租金不是因为租金上涨,而是地方变大。而且按正常是8%的幅度上升,但现在很少执行了,因为这几年变化比较快,受电商冲击非常大。今年可能还会下调租金。”

智通

  对于音频市场的发展,这几年发展是明显增快了许多,无论是厂商还是商家的数量都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广州你找不到两家是卖发烧耳机的,现在就遍地都是。再把这些放到一边,那些卖一些普通耳机,或者兼卖耳机产品的,就更多了。这还只是说岗顶商圈。”

  而且相比DIY当年的红火,中国的耳机店铺在早期是非常小众的存在,购买耳机的人往往不像买DIY配件那样人员繁多且忠诚度低。所以最早都是依赖网络论坛来进行推广。“中国的所有耳机行业,都离不开耳机大家坛,因为当初的发烧友本来就少,而且都聚集在那里,也因为这个群体太小,比如我在广州本地,根本没法做宣传,只能依赖网络。”

智通

广州的消费者最注重性价比

  谈到本土消费的特性的时候,老黄一语中的:广州的消费者最讲究性价比。“我觉得北上还有江浙沪一带的消费者,他们更注重的是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有两样东西给他,其中一个更适合他,但是价格更高他们都会选择。而广州乃至广东这边更强调的是所谓的性价比,例如这个产品又要好相对又要便宜,而这个便宜有时候比对是错误的,他们比对的对象是稍微更低一层次的东西进行比对。”

  “从电商也能看得出来,做电商做得好的几乎都是江浙沪。或许这不是消费者的问题,而是商家的问题。  ”

智通

  在笔者印象中,智通早期一直都是以耳塞的产品为主。而现在则扩大到了整个播放器乃至高端的耳机台式系统中。这一改变的来源也就正是我们的国砖播放器带来的。“从七彩虹推出C4之后,我们的中心就转移到了播放器上。现在所谓的国砖播放器,在广州几乎都是我们在代理。现在的主力就是在发烧播放器和耳机这一块 ,准备慢慢兼顾台式系统。”

  而对于现在的手机要做HIFI,老黄也认为“不可能的”。“它受到很多局限,不管采用什么运放DAC,手机就是要受体积局限,又要兼顾拍照、通话之类的。他能比以前的手机做得好很多,但是要达到专业的播放器的层次是不可能的。”

智通

“被偷习惯了”

  如果你觉得现在一个商家把耳塞都拿出来给顾客随便试听的做法很普遍的话,那么回到2005年左右,一个商家愿意把上千元,在当属都属于顶级耳塞的产品放在店铺随便试听,又没什么防盗措施,这还是有点不可思议的。

  聊到这一点,老黄也坦白:那时候都被偷习惯。“以前5pro被偷了两条,UM2被偷了3条,ER4全系列都被透过,还有试过TF10被调换了一个坏的。”

  “当时无论是我妻子还是店员和烧友都劝我,为什么不把产品锁在柜子里,要试听才拿出来。但我觉得烧友应该是素质更高的,我是说你会去欣赏音乐,你一定有一定的素质才会有这个欣赏的能力。而你能消费这些证明你有收入,证明你的消费能力高。”。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像香港那样,做一点防盗的措施?“把消费者都当贼一样防着的话,这氛围完全就不一样了。本来智通一直以来习惯的氛围就是大家随便,以前在负一楼的时候,客户想试听我都是给个钥匙给他让他自己拿出来试听就是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偷耳塞的已经很少发生。

后记:

   实际上在这次的访谈过程中,本身也是让笔者对耳机市场有一个重新的了解。两地的消费、商业文化上区别可以说是一览无遗。在去亦轩的路上,笔者就在地铁内见到一名戴着限量版SE535的“潮男”。既感叹香港人懂享受,也相信国内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正如采访中Mingo所说的,这不是十年八年能够完成的事。

  最早想到要采访这几位耳机经销商,还是源自前几年去香港耳机店的体验。无论是亦轩还是DMA,在香港这个地少人多,租金位列全球前三的商业都市竟能生存下来,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或许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店铺的大至装修,小至每一种产品的摆放与展示等细节上。而这一点确实我们国内一些商家尚未充分重视的事情。

  联想到目前电脑卖场萧条声一片,无论买家还是媒体都在唱衰卖场的宰人问题(其中以中关村最甚),在探讨卖场出路之时,许多人都说要转型体验型消费,但是却没有人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许,香港的这些耳机店,能够给大陆的经销商们好好地上一课。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外设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