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1世纪初最失败的十大硬件技术和产品21世纪初最失败的十大硬件技术和产品

2005-12-16 11:31 出处:PConline 作者:AL 责任编辑:谢成明


  IT行业的竞争往往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或许我们今年看到还是威风凛凛的厂商,到了若干年以后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日落西山。同样的道理,在进入21世纪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令众多技术与产品饱受诟病甚至胎死腹中。回首21世纪六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了这些落幕英雄。出于市场策略以及竞争打压等多方面因素,最终这些失败的技术与产品成为一场恶梦。

一、Matrox彻底坠入深渊:Matrox G550

  Matrox凭借业界最出色的2D显卡,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显卡市场中依然屹立不倒。然而在G400/450的成功之后,Matrox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推出改变并不算很大的G550。客观而言,G550只能算是G450的加强版,尤其是在3D性能方面。G550采用0.18微米工艺,核心频率为125MHz,使用64bit DDR,运行于166MHz。显然,这些技术指标几乎与G450如出一辙。事实上,Matrox也并未对这款芯片的3D速度抱以太大的希望,而是将一些有趣的3D优化技术作为卖点。


落幕英雄:当年令人激动的G550

  HeadCasting技术是G550的特色之一,以处理人的面部轮廓为例,G550的顶点光影可以缓存32个记录皮肤信息的矩阵,每个矩阵可以表现一块肌肉,也就是面部网格上的顶点。要绘制一个生动的人面,表现笑需要使用17块肌肉,皱眉则需要43块肌肉。由于G550在每个网格中使用32块肌肉,因此面部细节的表现更加栩栩如生。这个功能唯一的好处便是Matrox所不断强调的在3D面部仿真及嘴唇同步变化的显示加速。在网络视频电话中,G550的这一功能确实十分有趣,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真正需要这些功能的用户究竟有多少呢?这项算不上主流的应用显然激不起用户的兴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Matrox不愿与ATI以及nVIDIA正面交锋的托词而已。


并不实用的HeadCasting技术

  事实上,唯一值得G550骄傲的地方仅仅是双头显示输出。Matrox的G550的DualHead可以在Windows2000/XP下在不同的显示器使用不同分辨率和刷新率的显卡。使用第二个显示器或TV播放全屏DVD也是独一无二的功能。由于一般TV的刷新率仅为50-60Hz,以上的功能可以避免因要使用相同的刷新率而导致计算机屏幕闪烁。此外,针对电视机刷新频率的不足,G550使用了5层过滤的方式,以减轻视觉疲劳。虽然以上这些功能都是当时nVIDIA以及ATI所不具备的,但是大约过了几个月时间,GeForce2 MX和Radeon LE便将G550彻底打回原形。

   除了2D画质以及双头显示,G550实在找不出令人值得回味之处。更为要命的是,当时G550的售价高得惊人,这也令国内不少Matrox的铁杆拥护者懊丧不已。2D神话的终结对于Matrox而言也算是一种解脱,因为这实在是以讹传讹的谎言。G550所谓的2D优势完全建立在Matrox独家生产显卡的基础上,这与其GPU技术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只有双头显示功能还算不错

二、建立在民众痛苦之上的成功:GeForce4 MX

  中低端市场的显卡往往会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2003年中,中低端市场的表现略显平淡,甚至让人感觉时代在倒退。将Radeon 7500以及Geforce2 GTS赶下擂台之后,取而代之的Geforce4 MX系列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反而是在DirectX 7.1上固步自封。


MX440采用的NV17核心

  与2002年的Geforce3 Ti以及Radeon 8500相比,无论Geforce4 MX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MX440 -8X所谓的AGP 8X也仅仅是一个摆设。Geforce3 Ti以及Radeon 8500没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中端市场的主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细细算来,nVIDIA当时将Geforce4 MX系列作为低端市场主打产品的时间有将近一年半,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竞争对手,nVIDIA无法感受到应有的压力,无论是被给予厚望的SiS,还是屡出昏招的Matrox,或是不断跳票的VIA S3都无法在中低端市场形成应有的产品线,出现这种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硬件上支持DirectX 8.1的迟迟无法普及,作为游戏开发人员,产品的兼容性是不得不考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有谁愿意冒着无人问津的危险去大量采用新技术?此时就好比形成了一个恶心循环,一方面新技术难以在最有的程序中使用,另一方面也造成开发人员对这些新技术越来越陌生。


成本并不低但却无法支持Shader特效

  让我们来看GeForce4 MX系列的种种恶行。64bit显存位宽的低频率GeForce4 MX420简直让人作呕,而所谓高频率的GeForce4 MX460又远不及支持Pixel Shader的GeForce3。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执迷不悟的nVIDIA还厚颜无耻地推出了GeForce4 MX440-8X以及最后的GeForce4 MX4000。可以毫不犹豫的是,正是GeForce4 MX系列相对于GeForce3的倒退,才使得DirectX8的Shader技术没有普及化应用,更早就了当时ATI R300系列的辉煌。

  从市场角度来看,GeForce4 MX系列或许是成功的产品,因为它帮助nVIDIA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GeForce4 MX系列对于技术推进而言却是一场灾难。也许有人会说,GeForce4 MX性价比还挺不错,甚至部分游戏因为不运行Shader而表现出更好的速度。而对于这些强词夺理的朋友,我们只好说:集成显卡才最适合你。因为真正能够保证速度的GeForce4 MX必须采用128bit显存和高频率,而此时的成本不亚于Radeon 9200等产品,性价比之低可见一斑。


更加鸡肋的MX4000

三、低开高走:Intel Willamette核心

  尽管如今的Pentium4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但是在其发展初期可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代Willamette核心就饱受批评。对于全新的NetBurst结构而言,发挥强大的性能需要更高的主频以及强大缓存结构,而这些都是Willamette核心所不具备的。256KB二级缓存实在太少,此时的整体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然而最让Intel尴尬的是,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4 1.5G甚至不如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部分测试中甚至超频后的Tualatin Celeron也能越俎代庖。


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4

  与Pentium III处理器相比,NetBurst结构Pentium4在提高流水线长度之后令执行效率大幅度降低,此时大容量二级缓存与高主频才是真正的弥补方法。对比移动平台的Pentium4-M,尽管同样是Willamette核心,但是二级缓存容量提高到512KB之后立即带来明显的性能改善。此外,造成Willamette表现疲软的因素还有芯片组,当时配套的I850E价格不菲且RDRAM极为昂贵,而使用其它芯片组搭配又不甚理想,很多消费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Intel在选择Socket 423之后又立即转向Socket 478,这令很多渴望再塑440BX芯片组辉煌的用户十分失望,而且并不是一款简单的转接卡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Willamette核心的Celeron4

  在进入Socket 478接口之后,Intel又推出了Celeron4,也就是将二级缓存容量限定在128KB的Willamette核心。Celeron4的表现可谓再次让人失望,根本没有延续Celeron III(Tualatin)的光荣传统,当时理智的用户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Tualatin与Socket 370平台。不过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Pentium4的品牌策划十分成功,因此市场占有率还是很高,但是这给AMD的Athlon XP以及Morgan Duron带来很多的机会,Intel再次错失彻底打垮AMD的机会。


迫害到底的I845芯片组

四、扶不起的阿斗:RDRAM内存

  用阴谋来形容Intel与RAMBUS的结盟一点也不过分,当时的Intel一心想统制PC平台标准。在基本成功利用专利总线技术摆脱AMD的紧追之后,内存标准独立被其视为下一步计划。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公司到Intel钦点的合作伙伴,RAMBUS公司可谓从谷底迅速爬到颠峰。然而正所谓盛极必衰,RAMBUS因为种种原因而断送了大好江山,即便有Intel力挺也回天无术。

PC800标准的RDRAM内存

 

  鉴于Intel当时的强势地位,RAMBUS显然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谁也无法想象Intel会在一场标准竞争中败北。然而一切并不如Rambus所料想得那般完美。Intel于1999年推出的第一款RDRAM芯片组遭受前所未有的失败,后续的补救措施更是一错在错,最终导致RDRAM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PC600的RDRAM出师不利,因此PC800 RDRAM背上了沉重的包袱。Intel Pentium4的Netbusrt架构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来支持,因此PC800的RDRAM自然受到了Intel的垂青。但是,摆在Intel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CPU的外频对性能的影响似乎更加重要!尽管P4的理论前端总线为400MHz,而AthlonXP只有266MHz,但是后者的外频为133MHz,整整比P4的100MHz高出33%。为了扭转在与AMD对抗中的不利局面,Intel提升P4的外频是必须的。

PC1066标准的RDRAM内存

  当时尽管PC1066 RDRAM是如今主流内存技术中带宽最高的,但是这并不足以挽救RDRAM。Intel执着地选择RDRAM并非完全是想借此来率开VIA与AMD,而是RDRAM的高带宽吸引了Pentium4。不过如今的RDRAM在带宽上的优势已经日渐削弱,而且成本与兼容性的种种不便也开始凸现。毫无疑问,RDRAM在性能上丝毫不逊色于DDR,而且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也只有在这种模式下,RDRAM才能保持一线生机。
然而由于目前所有的RDRAM都是16Bit的,因此必须将RDRAM内存成对使用,这不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内存的生产成本,更是令芯片组的设计复杂化,对于RDRAM产品的推广非常不利。将RDRAM扩展到32Bit是很有必要的,而RDRAM II正是这样做的。RDRAM II可以被看作为是在同一内存条上的双通道,其针脚定义与以往的16Bit RDRAM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内存生产商也只需要作很小的改动就能生产出32Bit RDRAM。32Bit RDRAM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性能上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使用双通道之后,尽管理论带宽并未增加,但是内存控制器的效率将得到更大的提升,RDRAM的威力也得以充分释放。

RIMM4200 RDRAM内存

  在RDRAM II的发展阶段,我们能够看到了RIMM4200和RIMM3200两种速度,其带宽分别为3.2GB/s与4.2GB/s。与双通道DDR相比,RDRAM在理论带宽上或许没有优势,但是RDRAM带宽的水分更少。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使用128Bit的SDRAM的显卡比使用64Bit的DDR显卡具有更好的表现,毕竟双通道DDR以及QBM都具有等效的概念,而事实上不可能完完全全达到两倍的效率。RDRAM II是RAMBUS公司最后的一次豪赌,但是很可惜的是,已经失去耐心的Intel没有给他机会……现在,我们只能期待XRD能够东山再起了。

五、并不现实的双芯片:XGI Volari Duo V8 Ultra

  Trident与SiS图形芯片部门合并之后成立的XGI在2004年脱颖而出。Volari V8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甚至还有双核心的Duo V8 Ultra显卡。除此之外V8 Ultra和V8标准版也是作为插入中端市场的两个拳头型号。按照XGI的说法,双芯片的Volari Duo V8 Ultra显卡拥有非常强大的性能表现,直逼高端市场,而单芯片设计的Volari V8和V5也拥有相当不俗的性能。不过摆在XGI面前最大的难题依旧是无法取得足够厂商,特别是知名厂商的支持,而且兼容性表现暂时难以达到完美境地,因此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进入AGP时代之后,由于总线地位的独立性,不可能出现双AGP显卡的SLI模式,此时双芯片集成于单显卡是唯一的途径。为此,3DFX的Voodoo5、ATI的Rage FuryMax以及XGI的Volari Duo V8都曾作出伟大的尝试。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哗众取宠”几乎成为大多数用户对其的评价。

  客观而言,双芯片技术并非一无是处,至少相对单芯片的巨大性能提升是不可抹杀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与产品定位。双芯片技术势必成本高昂,而且AGP时代的集成模式断绝了单芯片显卡用户今后的升级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哪一款用于双芯片核心,它们都不是当时业界的顶级产品,这与七年前Voodoo2的背景相差太远。指望双芯片技术来达到竞争对手的同等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因为产品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性能,控制成本同样不可忽视。

六、三足鼎立之梦破灭:VIA Cyrix C3

  以往Cyrix与Intel、AMD一起并称为CPU三大厂商,但是在被VIA收购之后,Cyrix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不过Cyrix实力尤存,这点是任何人也不怀疑的。当年VIA C3已经发展到了1GHz,基本赶上了主流CPU的步伐。尽管在性能上,C3根本无法与同频的Celeron与Duron相提并论,但是C3的定位并非完全是桌面市场。按照VIA的说法,信息家电、移动市场,这些都是C3崭露身手的舞台。目前移动台式机是一个很大的热门,采用C3处理器不仅能够降低整体价格,还可以大大减小CPU的耗电量与发热量,这对于移动设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日益壮大的信息家电市场,C3处理器也是大有前途可为,机顶盒、Web冰箱,Web微波炉,这些设备对于处理器的性能要求都不高,此时C3的特点无疑让它成为最为适用的产品。

老核心的Cyrix C3处理器

  平心而论,转入嵌入式平台仅仅是VIA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否则今日的VIA也就没有必要坚守x86阵营,更不用信誓旦旦地推出C7系列处理器。如果真的希望能在CPU领域有所斩获,那么主动加入低端市场的竞争的必须的。对于Cyrix C3而言,曾陆续经历了Samuel和Joshua等核心,然而其综合实力却令人非常不满,直接令CPU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土崩瓦解。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C3后续的产品还和我们开了不少玩笑。按照VIA曾经释放的蓝图,使用Nehemiah内核的C4处理器将是VIA冲击低端市场的生力军。C4采用0.13微米的工艺,起始频率达到1.3Ghz,并且史无前例的集成了256KB的二级缓存,同时保留了128KB的一级缓存。在多媒体指令集方面,C4将同时兼备Intel的SSE2与AMD的3Dnow!Professional,这对于提高C4的档次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计划中的C5Z甚至还会采用Socket 478接口来兼容Intel平台,与Celeron4展开一场激烈竞争。

  不过这一切都仅仅是水中月亮。其实,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因为以VIA现在的CPU研发实力,要在短时间内与Intel或是AMD的产品全面较量是不可能的。现在VIA的任务仅仅是缩小在低端市场中与两大巨头的差距,并积累宝贵的经验,储蓄力量后等待时机的成熟。如今的C7-M选择移动处理器作为突破口,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这应当是一个令人感到欣喜的讯号,但愿若干年后,C7-M不要进入我们的黑名单。

七、整合芯片组“迟钝王”:VIA KM400

  说KM400是“迟钝王”并非是其性能差劲,而是功能设计完全不符合主流潮流,更是对VIA表现的彻底失望。记得Intel总裁早在1999年底的Comdex年会上曾经说过: 未来的PC会向整合的方向发展。且不论此话是对是错,而我们却可以清楚看到这点:整合主板在经历过去几年的发展停滞期之后,如今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很多DIYer眼里,整合主板就等于低性能,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整合主板的确有着它天生的不可比拟的性价比优势,而今最新的整合芯片组技术又在3D性能方面突飞猛进。

  在改善3D性能并提供一个额外的显卡扩展插槽之后,整合芯片组的市场接受度显然正在逐步提高,继而摆脱“鸡肋”的骂名。在成本压力巨大的市场面前,通过高度整合来降低价格永远是厂商抢占市场份额的捷径。然而收购S3的VIA显然显得反应迟钝。KM400的图形内核在性能上可谓差强人意,这与当时开始逐渐重视整合芯片组图形性能的发展趋势可谓格格不入。即便与SiS 740相比,KM400的图形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同时代的nForce2 IGP较量了。对于拥有S3图形部门的VIA而言,没能将整合芯片组发扬光大,这的确是很大的遗憾。

八、脱下专业的面具:DVD-RAM刻录技术

  每每谈及DVD刻录,人们总会想起那水火不容的三大标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DVD刻录标准的不统一的确令其普及速度大打折扣。但是如今现在还因此犹豫不决,甚至担心任何一种标准遭到淘汰,那就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格局来看,专属于数据刻录应用的DVD-RAM已经彻底退出民用市场,而DVD-R/RW与DVD+R/RW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或许很多人会指出DVD-R/RW与DVD+R/RW无法互相兼容,但是这并不是什么致命伤。无论是DVDROM还是COMBO驱动器,又或是DVD家电播放机,它们对于DVD-R/RW与DVD+R/RW刻录盘的兼容性都已经令人相当满意。换而言之,一旦用户选择了一种刻录标准,唯一的不便仅仅是选购刻录盘时的局限性。从整个DVD刻录市场前景来看,DVD-R/RW与DVD+R/RW的共存局面已经不容改变,因此市场上的不同规格的DVD刻录盘不可能断货,价格也将趋于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市场上几乎是清一色支持DVD-Dual标准的刻录机,能够同时兼容DVD-R/RW与DVD+R/RW刻录盘。尽管这类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是渴望拥有最佳兼容性的用户可以考虑。总之大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DVD刻录应用的大环境已经完全形成,标准制式的竞争并不会妨碍产品普及,用户也不会面临技术遭到淘汰的尴尬。

  由松下、日立以及东芝倡导的DVD-RAM是最早诞生也是第一个形成一定规模的DVD刻录标准。当东芝与索尼结束长达几年的DVD标准竞争,并以东芝的胜利而告终之后,它就马不停蹄地开发新的DVD刻录标准,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DVD Furom的认可。DVD-RAM的雏形就是东芝多年来力推的PD磁光盘,两者在技术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DVD-RAM还综合了不少其它存储设备的优点,因此从技术角度而言,DVD-RAM是值得肯定的。

  现今我们谈及DVD-RAM时都会对其不支持视频播放设备而颇有微词,而这也是DVD-RAM的致命伤。不过,在制定DVD-RAM规格时,松下、日立以及东芝(简称MHT联盟)并没有目空一切,或者好高骛远。由于DVD-RAM的初衷是解决大容量数据存储,因此它与MO光盘一样采用了浮雕式首标,存储数据时十分方便。不过,浮雕式首标确实视频播放的大敌,使它并不适合DVD播放机。松下、日立以及东芝自然也深知这一点,不过他们当时认为凭借自己在家用电器以及消费电子市场的领导地位,迫使未来视频设备兼容DVD-RAM并不困难。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MHT联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以及影响力,毕竟索尼、先锋等业界巨头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任何技术都必须在成本上取得市场的认可才会有美好的前景,而MHT联盟显然忽视了这一点。由于DVD-RAM需要特别保护浮雕式首标,因此不得不采用光盘匣,如此一来也大大提高了成本,影响普及速度。

  专业一点的用户可能会说:尽管目前DVD-RAM的前景不容乐观,在各项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但是,就此断言DVD-RAM退出市场还为时过早。MHT联盟最初看重的便是高端存储市场,而在这些用户群体中,DVD-RAM依旧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或许当我们正在使用廉价的DVD刻录产品时,MHT联盟却在高端存储市场赢得另一场胜利。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自慰。如今DVD-Multi标准刻录机的出现证明DVD-RAM并非是高成本的产品,而是兼容性之争的全面败北以及DVD-RAM刻录盘成本无法解决所导致的最终悲剧。


DVD-Multi标准的刻录机

九、胎死腹中的遗憾之作:VCM与QBM内存

  VCM的全称是Virtual Channel Memory(虚拟通道内存),它NEC公司开发的“缓冲式DRAM”,该技术在大容量SDRAM中采用。它集成了所谓的“通道缓冲”,由高速寄存器进行配置和控制。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即“带宽”增大)的同时,VCM还维持着与传统SDRAM的高度兼容性,所以通常也把VCM内存称为VCM SDRAM(即VCRAM)。

NEC的VCM内存

  从性能来看,VCM几乎与DDR266持平,应该说是充满着前途。尽管Intel从头到尾没有支持过VCM,但是VIA与SiS还是对其鼎力支持的。毫无疑问,VCM的失败只能归咎于其过高的成本。在上市初期,它几乎比同容量的SDRAM贵一倍,这也注定其前景渺茫。当然,从客观来看,VCM也是生不逢时。当时DDR与RDRAM两项更加先进的技术几乎将VCM赶尽杀绝。失去了性能优势的VCM没能抓住价格这一根救命稻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就不足为奇。

  PC133让VIA尝到了掌握业界内存标准的甜头,而后VIA准备卷土重来,倡导QBM内存。在Northwood核心之后,Intel的Pentium4处理器将达到800MHz前端总线,此时至少需要5.3GB/s的内存带宽才能发挥优势。毫无疑问,只有双通道的DDR才能勉强应付,而 VIA打造的QBM技术基本上与双通道DDR技术持平。

  从根本上讲,QBM技术与双通道DDR技术有些类似,不过QBM在传统的64位DDR内存控制器上整合了一个支持QBM模块的内存控制器。QBM内存就像一个双面的16芯片DDR内存,8寄存器在每个时钟周期里都对送往bank的信号进行转换,因此一个时钟周期内有两倍的传输量,等效于双倍的DDR数据吞吐量。原本业界以为QBM与双通道DDR技术将形成激烈的竞争,Intel与VIA可能再次因为内存架构而分道扬镳。但是事实证明,QBM仅有VIA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当年PC133标准推行成功并非是凭借VIA一己之力,而QBM对于VIA而言显然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昙花一现的QBM内存

十、目送一代巨人的离去:Matrox Parhelia 512

  原本想把这一耻辱送给nVIDIA的GeForce FX5800,但是细细想来感觉FX5800在核心技术上并不落后,仅仅是128bit显存位宽拖了后退,而且可爱的nVIDIA立马推出GeForce 5900系列以弥补过失。恩,这回就绕过nVIDIA吧,不过总得有个替罪羔羊。嘿嘿,不好意思,Matrox又被我们拖了出来。不是我们不给面子,而是凝聚无数DIY人气的Matrox实在太不争气,Perhelia 512的出现更像是不给DIY市场面子,而是曲高和寡地进军高端市场。

  Matrox一直是图形芯片中的另类,因为它们更多地关注准专业市场。此前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Matrox Parhelia 512令人相当失望,无论是3D速度还是价格都无法适应主流市场。为此,Matrox已经推出了改进版,采用0.13微米工艺,加入对AGP 8X的支持,并且将显存减少到64MB。不过即便如此,Parhelia 512的价格依旧高高在上,面对众多厂商对千元级市场的虎视眈眈,Matrox的胜算几乎为零。如今给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是,曲高和寡的Matrox自从G550开始就已经远离了我们,当年G200以及G400的经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对于Matrox而言,想要进军真正的专业图形卡市场并非是容易的事情。


已经落山的“幻日”

  Matrox公司将Parhelia 的市场定位于AEC,DCC,MCAD和GIS等专业3D工作站的领域。然而众所周知,Parhelia显卡在专业应用上表现平平,那就更不能想象这款降低了核心与显存频率的显卡的表现了。真不知Matrox的工程师是怎么想的了。显然,会选择这款配备256MB显存Parhelia显卡的专业设计师以及工程师就寥寥无几,而对于玩家来说,一款配备256MB的游戏显卡未免感觉华而不实。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外设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