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原来还有这些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耳机圈内幕原来还有这些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耳机圈内幕

2017-03-03 01:07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六老鹿、黄哩个黄 责任编辑:huangjiangying

  【PConline 杂谈】当我们吐槽到某个行业水太深的时候,一般是在吐槽业界的运行透明度不高、行业各角色之间的信息量不对称。假如说供应商—制造商—代理商—消费者—媒体是音频行业中完整的生态链,由于贴吧、论坛、微博豆瓣等各式各样的社区层出不穷的测评、推荐和讨论等日经贴,消费者早已把自己完完整整地在关系链中曝光得一览无遗,然而对整条关系链的其它部分却一知半解。

1

  在耳机圈摸爬滚打了五年,除了供应商和技术岗,老鹿分别在厂家、商家、媒体的各个职位都待过一阵,多多少少获取了一丢丢“内部资料”。就让老鹿带你八一八那些不为人知的耳机圈内幕吧。

1

厂家:制造商利润很高?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熟悉托·约·登宁的一段话“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如果有了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了20%的利润,它就会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而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为了300%的利润,它就不惜冒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然而名人名言都有时代感,放到当今时代的现实是,很多活跃一时的制造商(工厂)其实正扮演一个苦逼的角色;尤其是外资从OEM转型自主创新的厂家,他们有的甚至已经褪去了昨日的辉煌。

2

  举个栗子,二十一世纪初,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耳机制造厂,某台资工厂为各大手机品牌开展ODM业务,诺基亚、三星、宏达电子的耳机配件订单都不在话下,而且动辄几十万数量级的需求。后来国内大小制造厂雨后春笋,政府不再补助外资厂改为扶持本地制造业,使得成本日益增高,最近几年更是年年亏损。据说去年年底高层又在考虑把工厂出售,通过转型外包的生产方式来节约成本。

2

  有的人会用简单的唯成本论来反驳老鹿:一个耳机不就什么?DIY的时候只看到腔体、单元、线材,再加点滤网啊调音棉之类的辅料和配件。然而,且不说已经投入的场地、生产设备和列举出来的材料成本,一款耳机从研发到在市场上销售,结构设计、声学设计、测试、工艺、治具需要工程师,还有负责采购、营销、布展的工作人员,整个厂的流水线劳务,内部的管理运营,更别提各种测试仪器使用过程中消耗折旧的费用,不开玩笑真不是一笔小数目。DIY本是个乐趣,但坚持用DIY思路来思考成本的不妨想想:给你6K能造出iPhone8?

商家:销售究竟有啥猫腻?

  假货都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水货这种老生常谈的内容老鹿也就简单几句:电子产品企业增值税率是17%,海淘卖家报税如果按照电脑配件过关税率为10%,按照影音设备则为20%,还有的职业卖家是通过走转运增大避税的概率。至于水货商家所谓的店保更多的是碰运气:保修期内没出问题,皆大欢喜;如果碰上事了,要么直接给你换个店铺新的(少,遇到这样爽快的卖家要珍惜),要么给你个地址寄修(很大几率不是该品牌的官方售后地址,因为支持全球联保的品牌不多),用来换新的旧耳机店家再找人维修。要给大家爆料的内幕则是刷单和广告。

3

  首先是刷单,别以为只有万能的淘宝有刷单,大型B2C电商也不是例外。老鹿就经历过某运动耳机在京东众筹、发动代理到京东拍下进货的情况。商家为了刷单真的是煞费心思:在这个行为被大范围怼之前,物流行业的全国三元发空包快递就是为此而生。后来电商政策修改,发空包快递被查到后果很严重,商家们又想出魔高一尺的刷单办法。

23

  通常,为了维系和老客户的纽带,商家会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VIP客户群,一来能在第一时间对老客户发布优惠或者新品消息,二来方便以福利的名义进行美名其曰的刷单:群发赠送免费的收纳盒、耳机袋等价值不高的福利,通过私聊联系拍下某个商品的链接,付款后管理员再用QQ或者微信直接转账。无需垫付,商家收到订单+好评;群用户收获店家的小礼物,这样的刷单简直双赢——除了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是受害者。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偶尔会有猪队友在评价一时兴起附上赠品图。如果你在想买的耳机只看到收纳盒或者是货不对板的图片评价,此刻只要想起老鹿的话跟上扬的嘴角就可以了。

4

  至于广告,类似于使用搜索引擎的结果排名。前排是该关键词下的付费广告,然后再是做好SEO优化的网站链接。同样,传统的网页SEO的方式在淘宝平台对排名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上下架时间、宝贝标题、移动端详情的优化也已经是过去式,现在又回归到钻展和直通车具有最高转化率的时代。和搜索引擎的付费广告一样,马爸爸的直通车排名也是通过竞价的形势呈现出来的。打个比方,同样699的耳机,商家A在直通车出价5元,B竞价8元,C出价到8.2元,则在默认的排行下,你能看到的排名先后顺序便是C、B、A,每一个点击淘宝都会向商家收取相应的广告费。直通车的成本并不低。

5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成本这么高,商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么昂贵的广告方式?老鹿甚至见过新品刚出来,最高买下5%售价的直通车。原因在于,通过一开始直通车的竞价,当同款商品的销量差距拉大的时候,其它人在直通车的出价会降低:谁都不愿意一边淘着广告费另一边销量又一直上不去。甚至商品已经被做成爆款了,商家甚至都不需要为该款购买直通车广告——即使在强大的销量面前,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倾向于卖得更好的非广告商家。

媒体:主观听感并没有价值?

  首先这是一个伪命题……说老鹿写软文的放学不要走我们校门口见。诚然因为缺乏一些音频测试工具,我们在过往的评测中并未能给大家带来太多的直观的数据,俗称硬指标,包括波形图、动态范围、频响曲线、分离曲线等,但这也是我们音频部门今年目标,努力完善一个能给大家提供更多客观参考的音频实验室。

2

  其次,声音除了失真、动态、分离度这些硬指标,测评中给读者呈现的内容还应该有作为听众的主观听感因素。尽管每个人听觉的生理系统各有差异,各个人的音乐喜好萝卜青菜,会使得对同一款产品的出现口径不一评价的情况,但这并不能否认人们在心理声学(这真是一个学科的分支!)表现出巧合的共性。之所以C-G-Am-Em-F-C-F-G C-Am-F-G能成为流行歌曲制作的和弦套路,也是人们在审美趋于类同的产物。

2

1

  当然,有的主观听感的描述中出现烧友们病诟软得轻推就倒、枪弹满天飞,音频部门的同事哭笑不得同时也佩服作者的文笔。比如在一段仅有乐器发声的乐章是如何听出和指挥的位移距离;亦或者是从录音棚的专辑听出歌手因为离异的眼泪;以及听感一大段的歌曲解析和比喻究竟在说什么鬼。这样华而不实、类似营销文案描述的画面感无非传达几个字的信息:文笔和节操成反比。

写在末尾.....

7

  耳机圈的未知就像小马过河,消费者似乎被习惯于默认为那不知深浅的角色。相信还有很多圈内人看了会心一笑,消费者懵逼摸头抓脑的事情。老鹿给大家介绍一些内幕,也不是做一根搅屎棍或成为众矢之的,怀有不良的目的亦或是企图打破行业平静的氛围。只是希望在突破了圈内外的一些壁垒,让行业中的透明度变得更加清晰,信息量趋于对称而不是绝对的偏向。这样整个音频生态链的人各司其职的时候,一份同理心能给彼此多一份理解,消费者剁手的时候会更痛快和理智。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外设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