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只泡论坛就OUT了 漫谈体验消费的改变只泡论坛就OUT了 漫谈体验消费的改变

2013-10-02 00:17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JM 责任编辑:yanyuchen
1这是一个体验为王的年代回顶部

  【PConline IT杂谈】在上一个月,笔者在文章内(点击查看)曾指出了目前国内论坛的一些弊病,也进行了一点简单的分析。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也有网友批评笔者内容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以及光提出问题但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关于前一点以偏概全的问题,小编就不想多作辩解。而后一点,则正是今天想要谈到的——现在,我们想了解产品到底有什么途径?

体验经济

  关于国内论坛的问题笔者在上篇文章已经谈得够多了,但是笔者本意还是建议经常泡国内论坛的网友,请多多保持理性克制,多多推己及人。而不泡论坛的新人,偶尔看看技术贴是有益,但绝不建议去参与任何涉及器材类话题的讨论。

  那么不去那些权贵土豪器材党的集中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这首先得聊聊近几年大环境的变化......

这是一个体验为王的年代


用户体验

  自从苹果手机风靡全球之时。一个词悄悄地流行起来——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没错,从那个时候直到现在,每一个果粉或者IT从业人士,都爱把这个术语挂在嘴边。这个术语是谁发明的已经不重要,其含义其实也并不复杂,但从这些术语的流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就是:媒体以及意见领袖的传播能力对于人们认知改造是的确起到作用的。

 

什么是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三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包括:系统,用户和使用环境。

 

ITUNES

  而从用户体验的简单定义可以看出,这本来就是一种十分主观,有时候众口难调的东西,例如笔者经常私下抱怨说Win系统下iTunes的许多设计都很反人类,但是果粉这时候往往会冲出来喷笔者一脸唾沫星子,最后还会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姿势加上一句:“这是苹果的人性化,你不懂”。

天才吧

  但另一方面,苹果的实体店设计,的确又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用户体验——苹果体验店的理念是提供丰富的苹果最新产品供顾客体验,人们通过体验的好坏来决定购买。最重要的,还有对其他零售店最有启发意义的是——苹果专卖店的员工不是专注于卖出更多产品,而是和顾客建立友谊,这些员工都经过了良好的训练,他们没有佣金,卖出一台机器与帮你修好一台旧机器是一样的效果。所以也不会有传统卖场中强买强卖的问题。

 WEB2.0

  苹果的成功,除了产品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能让更多的人直接方便地接触到产品,这也更加尖锐地指出PC市场面临的问题:目前许多3C产品如电脑外设、手机、相机、笔记本等等。与传统DIY的核心硬件不同,它们都无法单单靠客观的数字来表达性能和提供一个使用感受的参考。而一些使用感受,如对屏幕表现、音质、佩戴舒适度以及按键的手感等等,如果没有亲身实际接触过产品,是很难得到一个确信的感受的。而这一点,是互联网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一直以来所缺失的。

2改变中的论坛回顶部

改变中的论坛

DIY

  得益于中低端CPU和内存也能满足主流用户刚性需求的时候,同时经济上的通货膨胀使得人们手头的闲钱相对增加。人们在电脑的购买力上,更愿意将金钱均匀投资在其他地方,尤其是以往不受重视的外设和机箱电源等等。使得目前论坛上讨论的外设产品的人数也有增加的趋势。  

  而前文提到的媒体和意见领袖对于用户认知的改造是有很强大的能力,这一点在以往的论坛就可以十分清晰的体验出来。论坛作为媒体,其中的资深大牛用户(意见领袖)发表的帖子尤其是技术贴,往往都会在论坛中形成一个潮流,影响整个圈子用户对于某类产品的选购标准。

机械轴
不同的轴有不同的手感 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Cherry

  同样让我们回到了前文所说的用户体验上,对于CPU和显卡而言,其性能与具体的参数、硬件架构是完全挂钩的,同样的产品在同样的平台下几乎是不会出现明显性能的偏差。但以外设为例,对于采用人体工学设计的鼠标或者是机械式键盘,“手感”无疑是许多人最关注的焦点。而手感这种感受,如果光靠传统网站或者论坛上的文字评测说明,实际上是很难把亲身感受准确传达给其他人,且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和使用习惯不一样,对于手感的认知也可以南辕北辙。所以,即便论坛内对于产品提出了选择的标准,但由于个人感知上的差别,往往无法很难让大部分人认同。举例而言就是CHERRY机械键盘的手感也是各大外设论坛的“月经贴”(每月甚至每周都会出现的相同主题的贴子),却从来没有一个大众所接受的答案,例如笔者个人就一直不习惯用青轴打字。

  面对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国内已经出现不少新兴类型的论坛,改走分享型路线,淡化了以往的参数讨论,更注重实用感受,例如国内最知名权贵论坛CHH和PConline的最数码。这类论坛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直观的图片和主观的第一手的试用感受,相比以往论坛偏技术的文章在体验上更加优秀。但当然这样其实还是不够。

论坛
国内恶劣的讨论环境

  而对于一些评测类的文章,如果大家认为国内的评测充斥着水分的话,还是建议各位学好英文,多点去国外的网站瞧瞧,这无论对于培养个人知识还是个人的媒体素养都是非常好的,并不是说国内的就没有参考价值,而是信息来源越多,真相往往才更清晰。毕竟论可对比性甚至详细程度,国外网站的确是强项,而实际上这个对于英语的诉求并不算高,基本上你能考过四级的都能看得懂,什么你是小学生英语很差?这不就是一个给你锻炼英语的最好机会?另外理性的讨论思维要从小培养起,总之就是珍惜生命远离贴吧!

 

3改变中的卖场回顶部

改变中的卖场

岗顶

  电脑卖场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基本就是“脏乱差”,因为人流实在太多,笔者身边不接触DIY的朋友(尤其是妹子)就算想买东西都不太愿意去卖场,更希望找人帮忙(好人装电脑,坏人...你懂的)。

diy

  传统卖场给人的负面印象除了卖场人流复杂的环境,也有不少是存在着不少欺诈行为。北京中关村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证,面临B2C的不断压迫,实体店以往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目前除了CPU之外,B2C与实体店的产品差价已经很低。)。许多“JS”为了生存,只能靠载客来维持利润。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此产生。

DIY

  实体店终究比不过网店,租金、人力、水电成本摆在那里,所以比拼的是体验服务,是售后。而目前许多实体店也早已意识到这点。在开始走高端路线的同时(利润高,同时高端用户往往喜欢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产品),也增加了体验式的服务,同时也提供了更专业的产品线供消费者选择。

 体验店铺
广州某知名耳机体验店(图片来源于微博用户分享)

  以笔者所在的广州为例,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多家专门售卖耳机耳机的店铺(例如禾x、智x等),而这些店铺内一直也有提供多款产品,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开始效仿香港楼上铺的形式,租用更大面积但相对卖场租金更低的楼层单位,为顾客提供从高端到低端一应俱全的产品试听和一个优质的聆听环境,这在5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4没有标准配置,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配置 回顶部

没有标准配置,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配置 

特种咖啡革命

  当一个产业的发展达到了瓶颈,也即大量生产廉价货行不通时,他们就会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同时也引导消费者使其需求也变得差异化,而现实的例子便是喝咖啡的改变,20年前,我们能有一包速溶咖啡喝已经是一件大事,而现在,星巴克也开始被视为庶民,冷艳高贵的白领已经开始追求咖啡豆的产地,烘焙方法甚至是亲自手磨等工艺。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七十年代美国咖啡销量不断下滑之时,时任奥美广告公司的总裁总裁罗曼(Kenneth Roman),对着业界成员演讲,教教大家如何是好:

  他说:“我们卖咖啡卖的应该是质量、价值和形象。”然后他想象出几种咖啡顾客的典型角色:有一对夫妇叫做‘格雷夫妇’,两人都有工作,三十多岁,对他们来讲咖啡是种‘生活方式’。又有一对夫妇叫‘普列切特’,五十多岁快退休了,钱是个大问题,喝咖啡自然是越便宜越好。还有一个工作忙碌的单身妇女‘凯伦’,她不会把太多时间花在厨房里,所以即溶咖啡对她来说最适合不过。至于年过六十的‘泰勒夫妇’,年纪大了身体要紧,没有咖啡因的咖啡开来错不了。最后是还在念大学的‘乔’,给可乐灌大的小伙子,咖啡对他来讲老土又无型。

   结论是针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市场,应该开发不同的产品,而其中最有开发潜力的就是‘格雷夫妇’和‘乔’了。‘格雷夫妇’就是八十年代典型的优皮,卖给他们的咖啡必须多样化有性格,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选择。自此之后不止穿衣服穿出品味,连饮杯咖啡都能饮出‘真我’了。

  年轻人‘乔’是个问题,却也不算大问题,因为只要有型有款又专业的‘格雷夫妇’都把咖啡当做身份象征的一部分,买不起三宅一生或Armani的大学生就会发现一杯二十多块耳朵咖啡其实很划算很有格调了。”

  上面的内容摘自《味觉现象学》书中,在现在相信已经是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当然笔者在此不是想批判什么。而是想说明,目前社会上其实每个人对于产品的需求都不是单一取向的。但笔者更认为,每个人的需求是由其生活经验而得来,不应该是厂商或者某些用户的强制或者隐性的推荐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电商的流行,实际更加速了用户需求的分化——电商的优势在于非常低的存货成本以及无视传统商铺货架数量限制的问题,让消费者可以获得丰饶的消费体验。但问题也同时出现:过于丰饶的市场也会给消费者带来选择困难的麻烦。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则是电商欠缺的,正正也是卖场所大的优势——实物试用体验。

卡吧标配

  对于论坛中常有的一些“标配产品”,针对的其实就是这种丰饶的市场中越来越速食化的消费者,这对于部分新人的确有很好地、且节省时间的参考价值,但往往只能代表某一个群体(例如学生党或者游戏玩家),并非适用于大多数尤其是有一定玩机经验的人。皆因每个人的预算和需求都不一样,而且有经验的人对于自己的需求往往更加清晰,若果天下的人都用同一种配置的电脑/外设/相机,那既无趣之余也不现实。例如一个突发新闻记者和体育新闻记者,他们对于相机镜头的需求就是南辕北辙,一个体育新闻记者要硬是把自己对于器材的了解发上网络,并声称给大多数人参考,那其实对大众而言也没太多意义。

  总而言之,对于想购买产品的用户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尽可能了解清楚你自身的需求,同时切勿轻信加钱党的蛊惑选择所谓的“一步到位”方案。在体验店逐渐流行的今天,如果急切想了解产品又不想花时间去查资料或者被器材党诱惑,消费者也应多出门转转,去亲自摸一把产品,看看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毕竟有些东西,看了上百篇的评测,可能都不如自己亲手模10分钟换来的体验真实。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外设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