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只泡论坛就OUT了 漫谈体验消费的改变只泡论坛就OUT了 漫谈体验消费的改变

2013-10-02 00:17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JM 责任编辑:yanyuchen

没有标准配置,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配置 

特种咖啡革命

  当一个产业的发展达到了瓶颈,也即大量生产廉价货行不通时,他们就会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同时也引导消费者使其需求也变得差异化,而现实的例子便是喝咖啡的改变,20年前,我们能有一包速溶咖啡喝已经是一件大事,而现在,星巴克也开始被视为庶民,冷艳高贵的白领已经开始追求咖啡豆的产地,烘焙方法甚至是亲自手磨等工艺。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七十年代美国咖啡销量不断下滑之时,时任奥美广告公司的总裁总裁罗曼(Kenneth Roman),对着业界成员演讲,教教大家如何是好:

  他说:“我们卖咖啡卖的应该是质量、价值和形象。”然后他想象出几种咖啡顾客的典型角色:有一对夫妇叫做‘格雷夫妇’,两人都有工作,三十多岁,对他们来讲咖啡是种‘生活方式’。又有一对夫妇叫‘普列切特’,五十多岁快退休了,钱是个大问题,喝咖啡自然是越便宜越好。还有一个工作忙碌的单身妇女‘凯伦’,她不会把太多时间花在厨房里,所以即溶咖啡对她来说最适合不过。至于年过六十的‘泰勒夫妇’,年纪大了身体要紧,没有咖啡因的咖啡开来错不了。最后是还在念大学的‘乔’,给可乐灌大的小伙子,咖啡对他来讲老土又无型。

   结论是针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市场,应该开发不同的产品,而其中最有开发潜力的就是‘格雷夫妇’和‘乔’了。‘格雷夫妇’就是八十年代典型的优皮,卖给他们的咖啡必须多样化有性格,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选择。自此之后不止穿衣服穿出品味,连饮杯咖啡都能饮出‘真我’了。

  年轻人‘乔’是个问题,却也不算大问题,因为只要有型有款又专业的‘格雷夫妇’都把咖啡当做身份象征的一部分,买不起三宅一生或Armani的大学生就会发现一杯二十多块耳朵咖啡其实很划算很有格调了。”

  上面的内容摘自《味觉现象学》书中,在现在相信已经是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当然笔者在此不是想批判什么。而是想说明,目前社会上其实每个人对于产品的需求都不是单一取向的。但笔者更认为,每个人的需求是由其生活经验而得来,不应该是厂商或者某些用户的强制或者隐性的推荐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电商的流行,实际更加速了用户需求的分化——电商的优势在于非常低的存货成本以及无视传统商铺货架数量限制的问题,让消费者可以获得丰饶的消费体验。但问题也同时出现:过于丰饶的市场也会给消费者带来选择困难的麻烦。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则是电商欠缺的,正正也是卖场所大的优势——实物试用体验。

卡吧标配

  对于论坛中常有的一些“标配产品”,针对的其实就是这种丰饶的市场中越来越速食化的消费者,这对于部分新人的确有很好地、且节省时间的参考价值,但往往只能代表某一个群体(例如学生党或者游戏玩家),并非适用于大多数尤其是有一定玩机经验的人。皆因每个人的预算和需求都不一样,而且有经验的人对于自己的需求往往更加清晰,若果天下的人都用同一种配置的电脑/外设/相机,那既无趣之余也不现实。例如一个突发新闻记者和体育新闻记者,他们对于相机镜头的需求就是南辕北辙,一个体育新闻记者要硬是把自己对于器材的了解发上网络,并声称给大多数人参考,那其实对大众而言也没太多意义。

  总而言之,对于想购买产品的用户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尽可能了解清楚你自身的需求,同时切勿轻信加钱党的蛊惑选择所谓的“一步到位”方案。在体验店逐渐流行的今天,如果急切想了解产品又不想花时间去查资料或者被器材党诱惑,消费者也应多出门转转,去亲自摸一把产品,看看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毕竟有些东西,看了上百篇的评测,可能都不如自己亲手模10分钟换来的体验真实。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外设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